锻造找矿尖兵,党员骨干争先锋

——广东地质七队找矿中心奋战紫金马头山找矿纪实

作者:沙立达文章来源:地质七队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7日点击数: 次

当今,不少地质队的主要工作是服务城市地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广东地质七队找矿中心却坚持地质本业,瞄准商业地质服务市场,多年来锻造找矿尖兵,培养找矿团队,已经在商业地质领域拓展市场“崭露头角”。结合“两学一做”和“守规矩、重诚信、讲文明、守公德”思想道德修养大讨论活动,弘扬新时期红旗渠精神,近期广东地质七队开展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矿山勘探一线“同吃同住”体验学习活动,请看——  

 ? 

锻造找矿尖兵,党员骨干争先锋    

——广东地质七队找矿中心奋战紫金马头山找矿纪实  

 ? 

2017 3月底,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义容镇马头山。几辆车载着一支身着迷彩服的“神秘”队伍进驻村里,随后几天,村民又看到陆续有一车车拉着钻机的车辆进入山里,搭起了工棚,树起帐篷,尤其是立于山中高耸的“铁疙瘩”和那“隆隆作响”的机器声音响彻山野……  

正当人们疑惑之际,村口进山道口树起一块显眼的标牌,注明了探矿权人、探矿证号和勘查单位等标识,村民这才知道,几天前在这里进行的是马头山矿区铜多金属矿地质勘探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矿区已从详查阶段进入地质勘探阶段。  ? 

?

  

资源攸关着民族的存亡,“谁掌握了资源,谁就占得了先机”。地质队的主业就是地质找矿,思想道德修养大讨论的目的是树立地质队伍的良好形象,围绕“回归主业”踏实做工作。“回归主业”是地质找矿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不等人,“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新机制,指导着地质找矿队伍前进的方向。  

作为广东地质七队“两大中心”之一的地质找矿中心,在“回归主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近年来开展海丰三角窝、惠东白马山锡多金属矿和博罗锡山顶锡矿、汕尾陆河犁壁坑锡矿预查等省地勘基金项目,并在拓展商业性地质项目方面开展饶平溪西钼多金属矿详查、龙门上仓铅锌矿储量核实、连平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储量核实、惠东羊耳嶂铜钨矿详查、河源东源蝴蝶岭铅锌矿详查、紫金马头山矿区详查等一批项目,其中龙门上仓铅锌矿资源储量核实获“省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0多项成果荣获广东省、广东局或省地质学会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而马头山矿区铜多金属矿勘探任务,则又将是他们一场出彩的演出。此次勘探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条件艰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山高林密、植被发育,预设30多条线,2000多个孔的工作量,每项工作都要按照甲方要求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为此,找矿中心迅速抽调 30 多名技术骨干组成 项目部,编成 测量组、钻机组、编录组、水文组、填图组五个小组,保障后勤管理,迅即展开各项工作。为打消村民顾虑和防止偷采现象的再次发生,该县国土资源部门还专门召开由县、镇、村有关部门参加的现场协调会,充分取得当地村民对找矿工作的理解支持。

?

  

草长莺花,春意盎然。正是阳春四月天,这是多少人放飞心情,感受春天气息的好时节。然而,为了项目的开展,为了找矿工作,地质人没有时间花前月下,没有时间休闲运动,只有和大山谈情,与图纸对话。 为探知这支找矿“铁军”,亲历找矿现场,了解找矿一线艰苦程度,我们一行4人从机关部门下到矿区,深入找矿一线,通过实际接触、同吃同住,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工地生活,记录下工地体验的一幕幕。  

南方的雨说来说来。从镇上驱车10多公里还一路天晴,到达山前换乘越野车上山的路上,一场阵雨与我们不期而遇。越野车在山陡湿滑的小路艰难上行,车轮打滑难以前行,经过大拐角还得直行爬上坡顶,在狭窄路面调头上行,特别是遇到危险湿滑的小弯长斜坡,后面那部越野车三度冲坡才上去,车上的人就连老司机也惊出一身冷汗,据说钻机进山时还用10多名民工硬是“拉”上此坡。几经险阻周折,车辆终于到达山腰已没有路的机台工棚。环顾四周,这片林子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周围几台钻机正在紧张忙碌着,隆隆机器轰鸣响彻山谷,工棚里摆放着一条条、一排排湿漉漉摆放整齐的岩芯。  

山上的小雨却是又细又密,在连绵山峦中雨后云雾如仙境般感觉。在机台看望技术人员和工人,了解有关情况,喝上工人亲手递上的热呼呼的“大碗茶”,经过短暂休息后,我们跟着水文组技术人员,踏着荆棘和泥泞,顺着山间划记的小路上山。在山林中看到很多标记的一列列小红绸带,那是各个技术小组所作的记号。地质人员放孔、确定钻机孔位要在深山密林中进行,经常要在“无人区”开山劈道,扎记绳标,便于钻机进场勘探施工,便于测量、水文、编录、填图工作的进行。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便携式钻机作业留下的达10多米深设定钻孔,特别是看到几个用树枝和帆布遮挡、人工开挖的竖井,深深的竖井肉眼看不到底,旁边是已平整夯实成平台的新土。我们知道,不论是钻探、槽探还是井探、洞探都是要穿过土层或是岩层,直到地下深处探清矿脉情况,而艰辛的探查过程,不管是机器作业还是人工开挖,在远离保障的密林中进行都是非常艰辛的,机器都是依靠苦力搬上来的。我们一路感叹找矿人的艰辛,而水文组的工作却一路“悄然进行”,每到一处便摊开图纸,一路标记、看样,地表水、地下水、泉眼、走向、断层泉;而对面山间,我们依稀看到测量组的年轻人也正在操作着各种仪器开展测量工作……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工作,为了找矿,有的技术员甚至几个月都没有回去和亲人团聚,单位组织的春游活动也只能搁下。他们让青春岁月闪光,大山记录着他们美好的光影……

 

  

地下蕴含的矿产,丰富着地质人的人生。  

这支找矿队伍有3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硕士学士本科生,找矿骨干,约半数党员。 作为项目和技术负责的小邓,大学毕业虽然只有8年工作经历,却已参与多个多金属矿山项目,说起项目来特别精神,面对工期紧、要求高、条件苦、管理难度大等困难,他主动请缨、勇挑重担,挑起项目负责重任,及早打算、想尽办法、统筹安排好五个工作小组及后勤保障任务,协调各方关系,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及时与甲方沟通协商解决一些技术或是勘探施工环节难题。 60 多岁还精神抖擞、不遗余力的陈工,已经从事地质找矿40多年,早年为紫金宝山铁矿和铁嶂锡矿勘查奉献青春又回到这里,作为技术顾问和负责质量检查的他,每天和年轻人一同上山,干劲十足,耐心指导年轻人工作,晚上还要负责资料整理。编录组不到30岁的小王,已是10多年的“老党员”,长期坚持野外一线工作,被大家称为“特种兵”,特别能吃苦,专门挑最高最远最密的山林线。两年前主动申请调到找矿一线的小张,不畏艰苦、勤奋好学,技术进步很快,兼顾编录组和填图组的工作,缺少锻炼的他穿越高山密林比较吃力,经常下山后都筋疲力尽但都坚持了下来。 技术员小曾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刚好赶上此矿山项目,每天几经汗水湿一身干一身,几天爬山后大腿内侧出现红疙瘩皮肤癣又痒又痛,为避免影响工作还迅速到广州抓药治疗后赶回来又默默投身工作中。 已经工作24年的沈工,大学毕业后正值人生最好的年华,20多岁就已经奉献给地质事业,从事水文与工程地质,是中心公认的“水专家”,他每次带着水文组穿越山高密林达10多公里,已经在设定的水文地质线已经来回10多趟。测量组王工说,测量组是最辛苦的,每次都要携带测量设备爬山,最早进场选点开路标记路线路标,日出六点左右就出发,自带干粮爬山涉水,直到下午才回到住地,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材料,虽是南方人长的却是大块个、特别能吃苦,还是队伍中有名的“厨师”,多个项目他还亲自料理工棚厨务。作为保障找矿工作的重要一环,司机温师傅说,山路非常难走,四驱越野车遇到雨天 路滑经常要在陡峭山路冲坡,下坡更要保持车辆抓地防止侧滑,还要在单行山路会车避让,几次遇险都化险为夷,练就了一身山路开车的硬本事,而且经常遇到手机没信号没网络,他就用土办法发“信号”,直到找到接到已经爬得筋疲力尽的技术人员。

 

  

“传帮带”是地质人的好传统。  

几年来,找矿中心这批技术骨干在找矿工作中锻练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找出一批重要成果,更是培养和带出一支专业而优秀的人才队伍。40多岁的沈工,总是那样的谦逊和实干,他说年轻人要能吃苦、经风雨,要听得进、钻得进,技术才能有长进,才能早成才;老当益壮、富有经验的陈工,从不吝惜自己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经验,手把手地教会年轻技术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带了很多“徒弟”;测量组王工肯定这批年轻人找矿很“上心”,经历大项目的磨练,从最基层一线干起,才会真正学到本领;几个新分配来的资源勘查、地质学专业或是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年青人,项目的上马,几天的功夫,每天爬那么远的山路就曾有人打“退堂鼓”、“累到偷偷哭”,但是有老同志、老党员的带头引领、耐心传教、帮扶指导,他们说服自己,战胜自卑,自觉留了下来。为了地质事业的发展,为了找矿工作,多少青年骨干放下家庭,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家庭温馨,在莽莽群山留下他们的串串足迹,撒下了他们的辛勤的汗水。 作为甲方的现场代表,张总总是说,地质找矿找地质七队是找对了,技术人员老中新结合,技术力量雄厚,非常实干,非常能吃苦,找矿工作推进很顺利,展现出一支优秀团队的力量。  

?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感动的时代。然而当我们跟着找矿队伍,踏上莽莽群山,跟着同吃同住,一起翻山越岭,听着隆隆钻机的轰鸣,看到一个个钻孔竖井,看着一条条开挖槽探,循着山间密林中地质人留下的真实印迹……我们着实被感动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闪耀在找矿一线,而用坚实和执着铸就的党旗,巍巍飘扬在矿山,他们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了新时期“三光荣”精神和红旗渠精神。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1 365bet官方平台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48701号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 邮编 510080